什么是工業大數據?
對于大數據,研究機構Gartner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工業大數據則是在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基礎上,利用其主要特征是智能和互聯,主旨在于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把產品、機器、資源和人有機結合在一起,推動制造業向基于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基礎上的智能化轉型。
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最新數據
當前,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加速推動政府、社會、經濟等各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催生了一批新業態和新模式,推進了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建設,助力“數字中國”戰略的落地。
近日發布的《2022中國大數據產業生態地圖暨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1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突破1.3萬億元,大數據產業價值不斷提升,逐漸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產業和數字經濟的重點產業。”
工業大數據政策利好
在工業領域,2019年9月4日,工信部發布的《工業大數據發展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工業大數據資源體系、融合體系、產業體系和治理體系基本建成,工業大數據價值潛力大幅激發,成為支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和創新引擎。
2020年工信部先后發布了《工業數據分類分級指南(試行)》《關于工業大數據發展的指導意見》。
2021年11月30日,工信部發布《“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到2025年我國大數據產業測算規模突破3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25%左右,創新力強、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現代化大數據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在前大數據時代,很多工業現場采集到的數據的生命周期僅僅是在顯示屏上一閃而過,大量的數據由于種種原因被丟棄了,丟棄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無法有效存儲,全部存儲成本過高且數據量過大導致無法使用。大數據時代之后,新型的數據處理技術及云計算帶來的低成本,使得數據的全面采集并且持久化成為可能,即采集到的數據可以實現長時間的存儲,且海量的數據可處理、可分析,工業用戶就有了存儲數據的意愿。而這一切又反過來為大數據分析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使得分析的結果更準確,成為一種正向循環。
隨著現代生產技術的飛速提高,生產過程已經呈現高度復雜性和動態性,逐漸出現了不可控性。生產過程信息呈現碎片化傾向,只有專業部門、專業人員才掌握本部門、本專業的數據,企業無法全面有效了解全生產流程。
隨著大數據處理和可視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通過全生產過程的信息高度集成化和數據可視化,從而達到了生產過程的信息透明化,企業總調度中心不僅可以清晰地識別產品,定位產品,而且還可全面掌握產品的生產經過、實際狀態以及至目標狀態的可選路徑。
當前,已經可實現對設備各類數據的采集,包括設備運行的狀態參數,例如溫度、震動等,設備運行的工況數據,例如負載、轉速、能耗等,設備使用過程中的環境參數,例如風速、氣壓等,設備的維護保養記錄,包括檢查、維護、維修、保養等信息,以及設備的使用情況,例如使用單位、操作人員等。收集到設備的各類數據后,再加上同類設備的數據、長周期的使用數據等等,就構成了大數據分析的基礎數據。
這個時候,再加上好的算法及模型,通過數據的分析處理實現設備的故障診斷和故障預測就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在故障診斷和故障預測的基礎上,機器、數據和生產指標構成了一個相互交織的網絡,通過信息的實時交互、調整,再加上優化準則,將它們進行比對、評估,最終選出最佳方案。可以進一步提高設備的效率和精度,更加合理化和智能化的使用設備,這就使生產更具效率,更環保,更加人性化。并且設備的使用更加高效、節能、持久,同時還可減少運維環節中的浪費和成本,提高設備的可用率。
由于設備信息、環境信息和人員信息的高度集成,經過數據分析可實現安全報警、預警,隱患評估、預警等,從而大幅度提高安全水平,并且可提升人員效率;
近幾十年里,技術開發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產品乃至系統無限增加的復雜性。與此同時,這還導致開發和制造的工業過程的復雜性也傾向于無限增加。而工業企業欲在未來長期保持競爭優勢,又必須提高生產靈活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降低成本,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并通過提高產品的種類,滿足個性化的生產需求。
單靠人腦進行管理,是無法對如此復雜的流程和龐大的數據進行匹配的,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引入,可以將客戶的需求直接反映到生產系統中,并且由系統智能化排程,安排組織生產,使得企業定制化生產成為現實;
通過RFID等產品電子標識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能幫助工業企業獲得完整的產品供應鏈的大數據,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將帶來倉儲、配送、銷售效率的大幅提升和成本的大幅下降。
供應鏈體系以市場鏈為紐帶,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帶動物流和資金流的運動,整合供應鏈資源和用戶資源。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客戶數據、企業內部數據、供應商數據被匯總到供應鏈體系中,通過供應鏈上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企業就能夠持續進行供應鏈改進和優化,保證了對客戶的敏捷響應。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對于已售出的產品,現在可實現運行數據的全面收集,從而可分析已售出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故障狀態、使用情況等,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產品運行數據可以直接轉化到生產過程中,可以改進生產流程、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更進一步,生產信息也可以直接作用于優化產品研發及生產過程的上游工序中。
商家賣的是產品,用戶看重的是產品帶來的價值。一切技術或產品都只是手段,其核心目的是在使用中創造價值。當企業能夠使用新的技術為用戶提供服務時,賣的已經不是或者不只是冰冷的產品了,而是新的價值服務。這樣,一個生產商就從過去單純的產品提供者轉變為如今的信息服務商。
上一篇: 防爆電機自帶的保護系統有哪些?
|
豫公網安備41130202000490號
| 豫ICP備19015714號-1
(版權所有 防爆云平臺 © Copyright 2009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投訴電話:0377-62377728 舉報郵箱:fbypt@ex12580.com